你以为银行在送你接送机、贵宾厅、免费体检,实际是在悄悄赚你的钱。理解这件事,你就理解了银行做高端信用卡的秘密。
🛬 一次接机,揭开一场利益交换的帷幕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:
落地机场,有人举着牌子接你,车型讲究,司机专业,甚至不收你一分钱。你诧异地发现,这是你办某张银行白金卡送的“接送机服务”。
这种看似“羊毛福利”的背后,藏着一整套精密的金融权益变现体系。而这套体系的核心玩家之一,叫做——龙腾出行。
这不是滴滴,也不是航司。而是一个专做银行用户权益服务的隐形巨头。
今天,我们从这一个场景,拆解出整个高端信用卡的盈利逻辑,以及用户如何反向薅羊毛。
龙腾出行:不是打车平台,而是“权益运营商”
龙腾出行,官方定义是“全球高端出行服务平台”,但它本质上更像一个“银行权益的代运营商”。
它不面向C端大众开放,而是只和银行、保险、信用卡公司打交道,帮他们完成这件事:
银行出钱、龙腾接活、客户用服务,大家分工明确,各自挣钱。
✅ 模式拆解:
角色 | 职责 |
---|---|
银行 | 购买“接送机/贵宾厅/体检”权益,为信用卡赋能 |
龙腾 | 搭建平台、采购服务、提供客服和预约系统 |
用户 | 用信用卡预约服务、提升品牌好感度 |
银行通过龙腾,快速打包构建出“高端感”服务体系,而龙腾通过规模采买与调度,控制成本、吃下差价。
比如:银行为一次接送机支付 120 元,龙腾通过定价优化、集中采购,只用 80 元就能完成履约,剩下就是毛利。
🧮 银行为什么送你?不是因为大方,而是算得过账
一个显而易见的疑问是:
接送机贵宾厅这些服务动辄几十上百,银行送得起吗?大家都用不会亏本吗?
答案是:不会。
因为银行送的是“感知价值高、实际使用低”的服务,它赚的,是你长期的忠诚度和信用生命周期。
💰 银行的LTV(用户生命周期价值)怎么来?
收益渠道 | 金额预估(年均) |
---|---|
信用卡刷卡手续费 | ¥800~¥3000 |
年费收入 | ¥680~¥2600(部分卡种) |
分期/最低还款 | ¥300~¥2000 |
金融产品佣金 | ¥500~¥5000 |
总收入(保守估) | ¥2000~¥10000+ |
反过来看权益支出:
- 接送机:¥120/次 × 4 次 ≈ ¥480
- 贵宾厅:¥60/次 × 6 次 ≈ ¥360
- 洗牙/体检/星巴克:合计 ¥500 左右
→ 合计支出:¥1000~¥1500/年(且多数人用不满)
✅ 本质上:银行是用“10元成本做出100元感知”,赚的是长期金融关系的钱。
🤔 那滴滴为什么不做这门生意?
很多人会问:这不是滴滴的强项吗?为什么银行不直接和滴滴合作?
表面看,滴滴确实有更大的车队、更强的调度系统,但它很难满足银行的3个核心诉求:
🚫 滴滴的天然短板:
银行需求 | 滴滴的问题 |
---|---|
品牌形象 & 高端感 | 滴滴主打大众快车,与高端卡调性不符 |
服务可控性 & SLA | 滴滴是即时派单制,难保证准点、着装、礼仪等标准 |
结算与积分兑换系统 | 银行需要复杂的后台对账、积分抵扣,滴滴不擅长 |
简而言之,滴滴是强C端运营,但做不好银行这种高标准B端“服务白牌代工”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龙腾这种“精于银行需求+专做高端权益”的平台,反而成了标准答案。
🧠 用户怎么玩?一张白金卡,值不值办?
从用户视角讲,若能用好白金卡附带的权益,的确可以实现“几百年费,省回几千”的效果。
但关键在于:要会选、会用、会预约。
📌 权益价值排行榜:
权益 | 平均价值 | 说明 |
---|---|---|
接送机 | ¥100~¥150/次 | 龙腾平台,需预约 |
机场贵宾厅 | ¥60~¥80/次 | 龙腾/PP卡/悦途三大品牌 |
高端体检/齿科 | ¥300~¥800 | 年度一次,需提前预约 |
餐饮/下午茶 | ¥200~¥400 | 星巴克、五星酒店 |
航班延误险 | ¥200~¥1000+ | 看你飞的够不够延误 |
🧭 如何薅得值?
操作建议 | 说明 |
---|---|
多张卡组合薅权益 | 如工行香白+招行白金,接送机可叠加8次 |
精选权益大于多卡滥办 | 办太多反而浪费时间和注意力 |
善用亲情账户绑定 | 多数接送机/贵宾厅支持绑定亲属使用 |
年初预约高峰日期 | 节假日、黄金周权益抢得飞起,建议提前预约 |
📈 趋势观察:权益战的下一站去哪儿?
未来银行信用卡权益竞争,不再是“送什么”,而是怎么精准送、如何绑定客户关系。
“权益”将逐渐成为客户分类的手段,而非福利本身。
你会看到这些变化:
- 白金卡向“个性化权益包”进化(运动党 vs 出差党 vs 带娃党)
- 银行与平台合作更深,比如:携程/去哪儿也开始做联名高端权益
- 滴滴/美团/京东这类巨头,或许会做“权益云服务”,挑战龙腾地位
✅ 写在最后:权益,是银行撒的网,也是用户的工具
很多人以为信用卡权益是银行的“糖衣炮弹”,只图你刷卡消费。实际上,它更像一套体系化的“用户精耕系统”:用低成本、高体验的权益,筛出优质客户,再通过金融服务变现。
理解这套逻辑,选对卡、用好权益,一年省下来的可能不是钱,而是对生活质量的升级感。